引言
社交平台上隔三差五就会刷屏的”程序员末日论”,像极了当年区块链刚火时人人传销的嘴脸。某些科技博主一边用AI生成着错漏百出的教程,一边高呼”程序员将成历史遗民”,这种荒诞剧码看多了,连硅谷的狗都要笑出二进制眼泪。
01 需求翻译:AI永远学不会的”职场黑话”
“做个支持十万并发的秒杀功能”——这种看似明确的需求,在程序员耳中会自动拆解成分布式锁设计、缓存击穿防御、库存预热策略等10个技术子项。而在AI的认知里,可能会告诉你理论上应该用哪些技术,然后贴上一段伪代码,顺便贴心地加上”请自行处理超卖问题”的免责声明。
最讽刺的是,AI永远参不透需求文档里”简单实现即可”的真实含义——可能是要求用最优雅的设计扛住流量洪峰,也可能是字面意思的凑合能跑。这种需要结合过往背锅经验、团队技术债现状和PM微表情的复合判断,不是硅基大脑能理解的。
02 复杂问题:算法算不出的”人味变量”
看着AI列出的N种标准解决方案,像极了刚毕业时捧着《设计模式》指点江山的自己。直到在真实战场被各种”祖传代码”和”历史包袱”教做人,才明白教科书永远教不会的是:如何在屎山代码里优雅地拉新屎,以及怎样说服PM放弃那个会压垮服务器的”小需求”。
某些人总爱吹嘘AI能解决复杂问题,却选择性忽视了一个残酷现实:90%的工程难题根本不是算法问题,而是人类自己埋下的地雷阵。当AI还在用完美数学模型解bug时,老炮们早学会了用注释里的”//别动这里,会炸”来规避八年前的架构债务——这种充满血泪智慧的生存哲学,算法再迭代十年也参不透。
03 代码质量:硅基生物理解不了的”匠人执念”
现在吹嘘AI编程的人,估计都没经历过生产环境的毒打。AI生成的代码就像开盲盒,可能开出优雅的设计模式,也可能藏着毁灭性的安全漏洞。
更讽刺的是,AI永远学不会在关键位置写上那句”此处有妖”。它不知道在登录模块偷偷加个熔断机制,是经历过七次促销崩溃后的肌肉记忆;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在看似多余的字段里埋下追踪线索。这些流淌着人血馒头的防御性编程,构成了人类工程师的暗黑艺术。
04 菜刀再快也成不了米其林主厨**
总有人举着AI生成的玩具代码叫嚣革命,却选择性失明真正的工业级开发现场。这就好比拿着美图秀秀P出来的效果图,嘲笑建筑设计师不懂效率。殊不知在真实项目里,光是把二十个AI生成的”完美模块”拼接成能跑的系统,就足够让团队集体患上PTSD。
更黑色幽默的是,某些跨界教父用AI拼凑出能运行的”Hello World”,就敢预言软件工程已死。这种无知无畏的勇气,建议直接移植到登月计划——毕竟按这个逻辑,会叠纸飞机的人都能设计航天器了。
05 淘汰你的从来不是工具**
看着某些同行把AI当作职业终结者,倒让人想起上世纪马车夫对蒸汽机的咒骂。但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工具进化,而是思维固化。
当菜鸟还在用ChatGPT照抄教科书代码时,高手早已训练出专属的提示词工程,把AI调教成自己的瑞士军刀。这个行业最残酷也最公平之处在于:淘汰你的从来不是AI,而是那些比你更会驾驭AI的人类。就像十年前嘲笑Git的人不会想到,现在连版本控制都玩不转的,连被AI淘汰的资格都没有。
最后
当科技神棍们忙着给程序员写悼词时,真正的开发者正在用AI编译着下一个时代。那些叫嚣取代的看客永远不会懂:我们焦虑的不是机器会思考,而是人类正在放弃思考。
下次再有人用”AI取代论”制造焦虑,建议温柔地回敬:与其担心被算法取代,不如先治治你的思想外包症。毕竟,能写出让AI崩溃的烂代码,也是人类独有的浪漫主义啊。
